奧斯卡新一屆影帝韋史密夫(Will Smith)在頒獎禮上,突如其來上台摑了頒獎嘉賓一記耳光,令大家驚呆,寫進了奧斯卡歷史,比他當影帝來得更吸引目光。韋史密夫之所以如此激動,事緣該頒獎嘉賓開他妻子光頭玩笑,他的妻子因患上俗稱「鬼剃頭」的斑禿而剃頭。昨天掌摑事件後,不少媒體都有文章介紹「鬼剃頭」這個頗大程度上因為免疫系統異常而造成的脫髮困擾。
現代社會生活緊張,「禿如其來」的煩惱,脫髮以至禿頭的人不在少數,包括年輕人。以中國為例,國家衞健委公布的數字顯示,中國有逾億人面對脫髮問題。
當人家脫單、脫離單身時,你在脫髮、髮綫後移,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,本想脫單、脫俗、脫貧,結果脫髮,比韋史密夫昨天遇到的情況更難堪。現代人脫髮可以用生髮劑、紋髮際綫等解決,那麼古人脫髮禿頭又點算?
古人早就體會過了,首先有人調整心態,意思是「既然已經發生,就由佢」,古代一些文人也有禿頭困擾,例如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專門寫過一首《嗟髮落》,表達用樂觀豁達的態度來面對脫髮︰「朝亦嗟髮落,暮亦嗟髮落。落盡誠可嗟,盡來亦不惡。既不勞洗沐,又不煩梳掠。最宜濕暑天,頭輕無髻縛。」白居易本來從早到晚感慨頭髮變少,之後轉換心態,干脆讚嘆掉髮省去不少麻煩。如果生來就無咁「豁達」,或者喜歡與命運對抗,這類古人解決脫髮問題,無非靠「化學治療」和「物理治療」兩種,前者就是借助各種中藥通過內服、外敷生髮,要比今天的何首烏、黑芝麻之類複雜。
秦漢時期就有「髮墮」、「髮落」等記載,《黃帝內經》是中國最早醫學典籍,成書年代不晚於西漢。書中有云︰「女子五七,面始焦,髮始墮。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》提出,「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髮」,就是說人的精華在於腎,而腎的精華又由頭髮來表現,頭髮營養來自腎和血,頭髮不好源於腎虛,那就要從溫腎補血調理,補足血氣便能養髮。另外脾胃功能失調,濕熱內生,也侵蝕髮根,令毛髮脫落。隋代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論》還寫到,「人有風邪,有於頭,在偏虛處,則髮失落、肌肉枯死,或如錢大,或如指大,髮不生,亦不癢,故謂之鬼舐頭。」「鬼舐頭」,也就是「鬼剃頭」。
古人內服外「遮」抗脫髮
古人提出不少治脫髮藥方,當中包括如松葉、柏白皮、辛夷、胡麻等,唐朝孫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就記載有20多方劑,使用最多的藥材是附子,其次是防風、白芷、細辛等,解表驅寒,疏散外風。孫思邈亦有外敷藥方,說將貓屎燒成灰,與臘月時殺豬所剩的豬油混合,塗抹在脫髮之處。王燾編纂的《外台秘要》則有「近效生髮膏」,將蓮子草、青箱子、附子及適量碎頭髮研末以酒浸漬,再以烏雞脂調和而成云云,唔好問我work唔work。
除了「化學治療」,「物理治療」其實就是通過巾、帽、假髮等裝飾遮蓋脫髮。老祖宗也很會偽裝,一大利器是頭巾,漢人盛行佩幘,幘即是布巾,篡漢的王莽作為著名脫髮者,常年以幘掩額,更改良使幘凸起,像屋子一樣填充在頭上,就是民間流傳的「王莽禿,幘施屋」,幘漸漸成了今天帽子其一原型。除了巾帽,古人也戴假髮,傳說在堯舜時期就有假髮,稱髲髢,《莊子‧天地》提到虞氏(舜)用假髮遮蓋禿頭。唐朝的美女們有用一種假髻,把木頭削成像髮髻,染黑畫花然後藏在頭髮之間充撑場面。
除了內服外敷找遮掩,古人對抗脫髮,日常洗護也是重點,洗頭重要過洗身,所謂沐浴,「沐,濯髮也」,沐是洗頭,浴才是洗身,足以說明洗頭、護髮重要。在沒有洗髮露的年代,古人多用皂角、木槿葉等天然植物洗頭。祖宗們亦注重梳頭時間,早在三國時期《養生論》就說︰「春三月,每朝梳頭一二百下」,因為春天萬物生長,養生如果順應天時,就能事半功倍,頭髮也不例外。
總而言之古代,髮絲從來都不是小事,古人認為剃頭不孝,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」。頭髮沒了,真係好傷,有些文采的像陸游,就為髮而哀︰「脫髮紛滿梳,衰顏不堪照」,不忍看着鏡子中自己衰老的容顏。失意者看見掌中落髮,如同看見殘枝敗柳,感嘆人之悲秋。
其實,「百病皆生於氣也」,心鬱及氣結,對三千煩惱絲無好處,喜怒哀樂皆可能耗費五臟六腑,如果控制不好心境,脫髮難以避免,再多的藥補也無濟於事。
脫髮是身體用「掉落」的方式提醒你注意身體,是身體發出的一絲哀嚎。所以,韋史密夫為護妻打人對不對是一回事,他需提防像妻子般免疫系統出問題又是另一回事。
撰文:
馮兆寧
資深媒體人
欄名: 放晴